申遗成功十周年,它是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今年
是红河哈尼梯田
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第十年
2013年6月22日哈尼梯田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评语中写道: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被称为“大地雕塑”的哈尼梯田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遍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约100万亩。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梯田集中连片的核心区域主要有坝达、多依树、老虎嘴3个片区,82个村寨。
哈尼梯田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开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
哈尼梯田美丽如画,被称为“大地雕塑”,因天气和水中植物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晴天时梯田呈蓝色;阴天时呈灰色;早晚呈金黄色。因植物不同会分别呈绿色、红色、黄色等。
这是一个自称“自然之子”的民族
哈尼梯田是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
“哈尼人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中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梯田的功能与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至今的原因。”在一篇题为《梯田情怀—— 一粒红米的自述》的文章中,作者张红榛写道:“这是一个自称‘自然之子’的民族,他们崇拜山林,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是为了梯田稻谷的丰收。”
张红榛,红河学院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哈尼族。她历任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申遗办主任、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等职务。这位从哀牢山云雾深处红河县走出来的哈尼女性,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由于对梯田文化的喜爱,大学毕业后就开始研究哈尼梯田。
“1999年以后我们几个年轻人还办了一张‘梯田文化报’,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爱上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开始研究,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张红榛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揉进了红河南岸的梯田山水间,她亲历了哈尼梯田申遗的整个过程。
在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张红榛在云南旅游图书馆主讲了一堂“世界遗产公开课”,主题是《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前世今生》,回顾了哈尼梯田13年的申遗路,也介绍了哈尼梯田的独特魅力。
一把锄头、一把犁、一头牛、一双手,千年不变。哈尼梯田不仅仅是静止的历史物证,更是活态的历史延续,形成了哈尼人独特的历法、制度、宗教信仰、风俗、艺术、口传知识等文化传统,和坚忍、乐观、深沉的民族性格。
栽秧时节
哈尼长街宴
面对脚下层层叠叠的梯田,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党组书记吴跃褔感慨地说:“十年来,我们哈尼梯田最大的变化就是梯田越来越美了、村庄越来越好了、群众生活越来越富了。我们守住了千年梯田的良田沃土、千年梯田的绿水青山、千年梯田的农耕文化、千年梯田的哈尼家园。”
世界遗产保护联盟(云南)总干事、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方兵是一位音乐家,创作过红河组歌《梦幻元阳》、《情满红河》等与哈尼梯田、与红河相关的音乐作品,对红河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情感。
他动情地说:“他们把生存的智慧变成了一种大地的艺术呈现出来的时候,又很好地传承自己的文化,又很好地把自己的东西保留下来,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仍然快乐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仍然在讲述着自己的历史,用世界语言讲哈尼故事,用世界语言讲云南故事。”
截至目前,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先后荣获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然氧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多项殊荣,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
“半个地球”被“浓缩”到了这里——中国唯一满足四条遗产标准的世界自然遗产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审 核:王 凡 卢 钢 盛雪梅